熟悉的玉米陌生的大豆。前不久,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、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2016中國農業發展論壇上演講時有一段話耐人尋味:“調研的時候,很多地方農民說,你不讓我種玉米讓我種什么?我說你之前那地種什么的?他說想不起來了,因為種玉米已經有十幾年了。”老百姓對玉米很熟悉,卻對大豆很陌生,大豆已經被嚴重邊緣化了。
邊緣化的大豆國門大開的囧。2015年我國進口糧食2495.4億斤,其中大豆1634億斤,占65%;國內大豆產量234億斤,僅占進口大豆的1/7。1995年我國還是大豆凈出口國,1996年急轉直下變為凈進口國,此后進口量便一路猛增,形成產業底線失守、高度依賴進口的局面。
一邊是玉米庫存高企,一邊是大豆供不應求,品種結構嚴重失衡,這種局面必須改變。
Duang!《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(2016—2020年)》出臺了。根據規劃,5年內大豆種植面積比現在增加四成,達到1.4億畝。
從近期看,種植結構調整初見成效。農業部預計,今年玉米種植面積減少2000萬畝,大豆面積增加600多萬畝。
從中長期看,大豆種植面積增量有望超過4000萬畝,產業前景看好。原因有三:第一,大豆供需缺口巨大。據測算,按照目前單產水平,進口的大豆如果全部由國內來生產,播種面積需要增加6億畝。第二,國家高度重視。種植結構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,《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(2016—2020年)》出臺只是第一步,相信后面還會有新的規劃接續出臺,還會有更多扶持政策來配套。第三,比較效益有望提高。在去年玉米價格下調之前,玉米畝收益比大豆高200元,如果按玉米畝產1000斤算的話,玉米價格下降0.2元以后,玉米對大豆就不再有比較優勢了。目前,國內玉米價格雖經去年調整,仍高出國際市場0.2元多。隨著玉米價格進一步下調,種植大豆或將比玉米更有利可圖。
收復大豆產業“失地”,機械化必須給力。機械化水平直接影響農民種植意愿,關系農產品生產效益和市場競爭力。我們要抓住實施《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(2016—2020年)》這個契機,用好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這個抓手,打好機械研發、裝備,使用這套“組合拳”,努力提升大豆生產機械化水平,為大豆面積增加、產量提高提供強勁支撐。
加緊開展大豆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。農業部關于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的意見,定位了包括大豆在內的九大作物,確定了大豆機收等推進重點,提出了建設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等政策措施。我們要積極貫徹農業部部署,針對不同地區的大豆用途、經濟條件、生產規模、地形地貌等因素,優選適宜的技術路線和裝備,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大豆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;圍繞突破大豆機收、高效植保、烘干、秸稈處理等薄弱環節,突出工作重點,開展大豆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,典型引路,以點帶面;集成應用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、綠色增產的農藝措施、智能高效的信息化技術,推動大豆生產農機農藝融合、農機化與信息化融合。黑龍江、內蒙古等東北北部地區、安徽等黃淮海南部地區是我國大豆主產區,其中黑龍江省大豆面積占全國半壁江山、安徽加內蒙古占近四分之一。這些地區特別是黑龍江大豆生產有較好基礎,2014年全國大豆收獲機保有量2.03萬臺,其中黑龍江1.58萬臺,占78%。大豆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等國家各項扶持政策應向這些地區重點傾斜,這些地區也要勇挑重擔,把大豆生產全程機械化擺上更加重要的議程,抓緊抓實抓好,為全國大豆生產作出更大貢獻。
加快提升大豆機械產品質量。目前大豆播種普遍采用花生、玉米、大豆等大粒種子通用播種機,機型雜亂,多由小型農機企業生產,科技含量低,播種質量難保證。特別是黃淮海南部地區一般為麥豆輪作,麥后秸稈量大,容易造成播種機具入土部件掛草、壅堵和架種、晾種等問題。專用大豆聯合收獲機保有量小,大豆收獲主要采用稻麥聯合收割機,通過改變滾筒轉速以及滾筒和凹板的間隙來完成收獲作業。由于大豆結莢低,收獲時容易產生漏割、炸莢、拋枝、掉枝及大豆“泥花臉”等情況,損失率、含雜率高,穩定性、可靠性差。近幾年,中國農機院圍繞兩熟制麥茬大豆精密播種機的研制,進行了大豆氣吸精密排種部件、圓盤開溝器的投種裝置、自走底盤差速裝置、輪邊減速裝置等部件的研究,研制出麥茬大豆精密播種機樣機并進行了田間試驗,山東、河南部分農機生產企業也推出了自己研制的大豆播種機。今后,可在這些研究基礎上,盡快完善設計方案,進行中試熟化和示范推廣。大豆收獲機研發要借鑒美國、巴西等國聯合收獲模式,引進消化吸收撓性割臺、柔性扶禾、多級脫粒技術,降低損失率,提高機械質量性能和作業效率。同時,根據《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(2016—2020年)》,“東北地區擴大優質食用大豆面積,穩定油用大豆面積。黃淮海地區以優質高蛋白食用大豆為重點,適當恢復面積。實現國產大豆與國外高油大豆的錯位競爭,滿足國民對健康植物蛋白的消費需求。”擴大種植的大豆主要是優質高蛋白食用大豆,把這些大豆中的優質蛋白等營養成分加工提煉出來,離不開相應的加工機械。因此,除了播種、收獲機械,大豆加工機械的研發也要加強。要實施項目帶動,把大豆機械研發納入國家“智能農機裝備”重點專項和地方農機裝備研發創新項目范圍,加大扶持力度,提高大豆機械智能化、信息化水平。
加大對購置大豆機械的補貼力度。查閱近幾年來各省、自治區農機化工作總結發現,無一提及大豆生產機械化。各地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,也均沒有把大豆機械列入補貼重點。大豆機械市場冷清,與水稻、小麥、玉米機械炙手可熱的情形形成鮮明對照。近5年全國大豆收獲機保有量一直在2萬臺左右徘徊。這說明,我們對大豆生產機械化的重視程度、扶持力度遠遠不夠。如果說以前是因為大豆種植面積小,那么現在農業部作出了大量增加大豆種植面積的部署要求,世易時移,變法宜矣,我們就要對農機購置補貼及時作出適調微調,用好農機購置補貼這項大的財政扶持政策,發揮其導向作用,把技術成熟、性能可靠、先進適用的大豆機械納入補貼重點范圍,在大豆主產區,對大豆播種機、聯合收獲機敞開補貼,激發和調動農民購買使用大豆機械的積極性。
2008-2014年玉米收獲和大豆收獲專用割臺保有量
加強農民培訓和農機合作社培育。大豆播種、收獲作業質量低,出現重播漏播、掉枝炸莢等問題,有機械質量性能不高的原因,也有機手采取措施不當、操作不熟練的原因。如收獲作業時,如何調整割茬高度才能既避免割臺前集堆、減少大豆“泥花臉”又避免留“馬耳茬”、切割底莢,如何設置撥禾輪轉速、喂入量大小才能減少拋枝、掉枝、炸莢損失,如何選擇收獲時機才能避免炸莢掉粒和降低破碎率,這些都必須通過加強培訓向農機操作手講解清楚,讓農民不僅“買得起”大豆機械,還要“用得好”。
同時,提高大豆生產效益,很重要的一點是要靠擴大經營規模,充分發揮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,鼓勵和支持土地流轉、托管、入股,培育農機合作社等大豆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,使農機合作社成為生產和服務雙主體,推進大豆生產耕、播、管、收、加工服務社會化、專業化、規?;?,讓分散農戶搭上規模經營的“快車”,實現大豆增產增效、節本增效、提質增效。